Compare Plans

2018-07-01

电话发展史:从“摇把子”到可视电话那些事

从“摇把子”到转盘电话,从按键电话到可视电话,从按级别配置到有钱就能装,从装电话机花5000多元到100多元,电话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通讯工具。  小小电话缩短着人与人之间、人与世界之间的距离。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从多到优,电话,不仅见证着寻常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更见证着一个城市、一个国家快速发展的轨迹。  从按级别配置电话到有钱就能装电话,从装电话机花5000多元到100多元,这其中最直接的因素是我国的改革开放和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

  一个黑匣子,头部倒挂话筒,侧面伸出个小摇把
  在10岁的光景,我第一次见到了电话,那是部手摇式总机转接电话,俗称“摇把子”。那年学校放了暑假,我到父亲办公室玩耍,一眼瞧见了大木桌上摆放一个黑色方匣子,头部倒挂着话筒,侧面伸出一个小摇把。父亲走到木桌前,左手死劲按住话筒,右手飞快转动摇把,“呜-呜-呜-”,黑匣子一声紧似一声地嘶鸣,他拿起话筒,拉长嗓门:“总机、总机,我是郑公渡粮管所,请挂一下汪家叉粮站啦……”呼叫完毕,放回话筒,约摸过了一袋烟的工夫,黑匣子“叮铃铃-叮铃铃”地尖叫起来,父亲急忙抄起话筒:“是汪家叉粮站吗?我找王主任啦……”
  在北京工作多年的陈先生,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出生在鄂湘交界一个有着百十户人家的水乡集镇,父亲在区粮管所当小职员,母亲在乡里务农种田。第一次见到电话的情景让他一辈子也忘不掉。
  鑫刚建筑装饰工程公司的杜先生,与新中国同龄人。他上小学时对手摇电话的记忆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们村的小学校离村部不远,上小学的时候经常去溜达,转到村部办公室里老想摆弄桌子上的电话,有时碰到干部们正在打电话,那时使劲摇、大声喊,有紧急情况干部们也是急得头上直冒汗,无奈是想听话的人距离太远,没办法只有求助于电话再摇。那是我们村几千口人唯一的一部能够与外界联系的电话机,那时就想:太神啦!有一根线就能与很远的人说上话,俺家里什么时候也安一部这样的电话有多好,这只是童年的幻想。
  从新中国成立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国农村使用的都是这种手摇电话机。多年从事通讯领域研究的北京交通大学张思东教授解释说,这种电话机是没有号码的,在打电话时,要先用力摇动手柄,只有叫通了电话总机以后,把你要呼叫的对方单位名称告诉总机话务员,然后总机话务员再把你的电话线与被叫单位的电话接通,之后双方才可以进行通话。
  他介绍说,1949年,我国电话的普及率仅为0.05%,电话用户只有26万。到1978年,全国电话普及率仅为0.38%,不及世界水平的1/10,占世界1/5人口的中国拥有的话机总数还不到世界话机总数的1%,每200人中拥有话机还不到一部,比美国落后75年!交换机自动化比重低,大部分县城、农村仍在使用“摇把子”,长途传输主要靠明线和电缆,即使在北京每天也有20%的长途电话打不通,15%的要在1小时后才能接通。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发达国家开始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发展,世界向信息时代迈进。恰好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对信息的需求使社会对电话的需求增大。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加快了电信基础设施的建设,程控交换取代了人工、步进、纵横交换,交换机性能大幅提升,装机容量迅速扩大,电话开始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对于电话的演变,张思东教授告诉记者,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电话通信还处于很落后的状态,拨号电话只在大城市有而在广大农村还是使用磁石式电话机,磁石式电话机主要由送话器、受话器、手摇发电机、电铃等几部分构成。每台电话机旁边都安放着两个很大的干电池,这种电话机是没有号码的,打电话时,要先用力摇动摇把,要通了电话总机以后,把你要呼叫的对方单位名称告诉总机话务员,然后,总机话务员再把你的电话线与被叫单位的电话线接通,之后双方才可以进行通话。如果是对方忙,一时打不通,过些时间,再重新要,所以很不方便。
  进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电话通信有了很大的改进,电话机由原来的手摇电话改为转盘电话,不再需要使用干电池了,每台电话机都有一个数字转盘和一个固定的电话号码,打电话再不用先呼叫总机由总机话务员转接了,使用电话机打电话时只要根据对方电话号码的数字按顺序一下一下拨就行,拨通后就可以直接与对方通话了。这时的电话虽然有了重大的改进,但功能还是很简单,只局限于打电话和接听电话,连重拨和查阅的基本功能也不具备。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数字转盘电话被数字按键电话取代。打电话更加快速便捷。与此同时,电话机的功能越出越多,如记忆、免提、重拨、存储等等,话机样式也不断推陈出新,从单一的方块外形,单调的颜色变得越来越人性化、个性化。还出现了各种卡通造型,甚至开始时髦旧时拨盘电话以及复古的中世纪电话造型。许多家庭还用上了无绳电话机。
  近10年来,我国的固定电话业务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1999年7月固定电话用户总数突破1亿户,其中由1992年的1000万到1996年的5000万只经过短短4年时间,而再到1亿则仅用了不到3年时间。
  此后的固定电话的发展经历了2001年和2003年两次突飞猛进的发展。2001年取消了电话初装费后,一时间固话安装之风盛行全国,固话的发展也进入了普及阶段。到2003年10月底,我国固定电话用户达到2.55亿户。到2008年3月底,我国固定电话用户数为3.61亿户。
电话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通讯工具,以其方便、快捷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但普通电话机只能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希望在通话的同时能看到对方的音容笑貌成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愿望。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可视电话闪亮登场。  1999年,我国首部自主开发的可视电话在杭州诞生。在杭州远见智能数字设备有限公司,拨通连接在普通电话线上的多媒体可视电话,电视显示屏上立即出现双方清晰的彩色图像。

  紧接着,2000年8月在上海诞生了可视电话镇。在上海九亭镇,首期安装了300户可视电话。该镇一位村干部在谈到可视电话的好处时说,装了可视电话,以后开电话会议效率就更高了;亲朋好友间的交流、聊天喜怒哀乐尽现,因而更加自然、融洽。  2004年,国内首台公用网可视电话诞生,第一台可以在公用电话网上使用的可视电话“捷视宝”由中国彩电总公司研制成功。这款可视电话采用分体式设计,可以直接在普通固定电话上使用。用户使用这部可视电话,其费用与使用普通电话一样,不需另外支付网络费用。
  深圳是我国第一个推出可视电话业务的城市,用户只需交纳700元开户费和100元工料费,就能安装一部可视电话。而且,只要接在普通电话线上,就可以使用,收费标准与普通电话一样。
  可视电话实现了“变天涯为咫尺”。2000年的春节,北京、上海、广州等10多家地方电信部门联手行动,在全国首次推出可视电话大拜年活动。使人们通过电话与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朋友见面的心愿实现了,可视电话的推出无疑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张思东教授就可视电话的技术原理介绍说,可视电话业务是一种多媒体通信业务,它能利用电话网双向实时传输通话双方的图像和语音信号。由于可视电话能收到面对面交流的效果,实现了人们通话时既闻其声、又见其人的梦想。  他说,可视电话属于多媒体通信范畴,有着广泛应用领域,使人们在通话时能够看到对方影像,它不仅适用于家庭生活,而且还可以广泛应用于各项商务活动、远程教学、保密监控、医院护理、医疗诊断、科学考察等不同行业的多种领域。

  据张思东介绍,可视电话在传输信道上可分为公用电话网型、综合业务数字网型、专网型等多种方式。目前,可视电话产品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以个人电脑为核心通过互联网传输的可视电话,除电脑外还配置有摄像机或小型摄像头、麦克风和扬声器等输入输出设备;另一类是专用可视电话设备,如一体型可视电话机,它能像普通电话一样,直接接入家用电话线进行可视通话。

  电话安装费从5000元降到100多元 一位名叫梁岩松的网友回忆说,1987年大学毕业,我分配到了北京工作。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北京换代使用数字键盘式音频电话,那时申请安装电话的人特别多,不仅要缴纳初装费,还要托朋友、找关系才能排得上号。1992年初,妻子咬牙掏出了5000元钱——那是我和妻子成家两年积攒的全部积蓄。半年之后,我们接到了电话局的通知,一部簇新电话,就像蓝色小精灵一样静卧在了自家的茶几上,摘下话筒,数字键盘会发出红色的微光。妻子拿起电话,看了又看,擦了又擦,喜滋滋地拨通了娘家的第一个电话。

  1996年底的一个夜晚,我突然接到父亲从老家打来的长途电话,话筒里传来了他满口浓郁的乡音话语、也传来了他难以掩饰的幸福和欣喜:“今天家里通电话了,你记一下电话号码,洞、拐、幺、陆(0716)……”

  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装部固定电话,曾经是人们心目中“小康”的标志,并且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那是亚运会前,1990年夏天,我到西单电信大楼排了很长时间的队,才拿到号,交了5000元初装费,还有近500元的材料费。”在科技日报工作的梁先生还清楚地记得当年安装第一部固定电话时的情景。
  “当时家里装电话,就跟现在买汽车似的。”梁先生说。“那时装电话是件时髦的事,在此之前,只有司局级以上级别领导或者是有特殊工作岗位的人才给配置电话。电话开始不再按级别配置,电话成为了商品,有钱就能装,看见楼里有个别人家装电话了,也想赶时髦,”“我当时的收入只有100多块,5000多块可是个很大的数目。”

  时间进入2008年春,同在科技日报工作的赵女士搬入新居,装了一部固定电话只花了100多元。  从按级别配置电话到有钱就能装电话,从装电话机花5000多元到100多元,这其中最直接的因素是我国的改革开放和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张思东教授说。
1956年北京长途电信局电话机务站研制成中国第一台电话会议长话汇接台。

该汇接台用混合线圈将收发信支路分开,四线汇接多方通话。用该台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召开的十省市会议开放了全国第一次电话会议业务。
  1978年 我国电话容量359万门,用户214万,每200人中拥有话机还不到一部。
  1982年福州万门程控电话系统的引进、开通,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通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它不仅带来了福建通信的一场技术革命,也引领了全国通信业的大发展。
  1992年 中国的电话用户已达到1000万。
  1997年四川普格县2000门程控的开通,标志着我国大陆所有县以上城市全部实现电话程控化,我国的公用电话交换机总量突破一亿门。
  2008年 我国电话用户总数超过9亿,其中固定电话用户数约3.61亿。
  延伸阅读
  未来固定电话发展畅想
  固定电话中加入中文电话本、显示屏分辨率高清晰化、可以当电子相册、加入USB接口或其它接口,联PC并实现固定电话和PC相互操作和通讯。  加入宽带网接口,实现电话和宽带路由器二合一。电脑待机下可使PC成传真和语音服务器,利用宽带实现语音小总机。利用固定电话号唯一性和宽带MODEN硬件互操作,从而实现通过电话号和ADSL宽带捆绑的可视电话功能。

  固定电话对闪盘和其它存储卡可以识别,发传真可以用这些存储盘上的各种标准格式直接发。也可用电脑和其相联用电脑上的接口实现。  操作可触摸化和手写化。在电话上手写后按传真即可传真。  可以再加入扫描、打印、复印功能。这些功能也可以利用电脑上的接口实现。  固定电话可以通过蓝牙/WI-FI无绳技术,成为移动电话的一部分。  与家居进一步结合,高灵敏感应系统将实现室内多功能报警,并且与家里其它电器设备相结合,进行电器状况的自动播报,并且与电脑、手机相结合,从而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控制、共享信息家电。

  历史拾遗  22个公用电话亭进入北京
  1982年,中国第一批投币式公用电话在北京市东、西长安街等繁华街道出现,共22个投币式公用电话亭。紧接着公用电话开始遍布北京的街头巷尾,在电话开始进入家庭之前,市民打电话用的主要就是它,一般胡同口两头都有。当时记得北京市民有个用厕难,往往跑几百米找不着一个厕所;但走十几米绝对会看到公用电话摊。每个公用电话摊负责着周围一片街坊,有电话打来,就在专用的小本上记下:某某门牌号、找谁、回电号码,然后拿着去“传呼”街坊。张先生是老北京人,他回忆儿时胡同口守电话的老大爷每天来了电话就小跑着去叫街坊:“四门的二子,电话~!”当时的感觉,一个胡同俨然就是一个大家庭。
早期的“摇把子”电话,我国上世纪80年代前的大部分县城,直至上世纪90年代初的广大农村都曾广泛使用,属第一代电话机。
80年代以后,电话开始涌进寻常百姓的家中,那时,人们最常见到的大概就是这种拨盘电话。
1982年, 福州万门程控电话安装现场。图为邮电工人在水上施工布缆。
1982年,中国第一批投币式公用电话出现在北京市。
1990年,福建在全国第一个实现全省县以上电话交换程控化。

联系我们

028-83110277

IP电话机视频电话机供应商

手机:

成都世讯电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成都世讯电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多媒体融合通信解决方案及运营服务提供商,公司专注于为广大用户提供简单高效的通信产品和真正符合行业用户需求的行业应用解决方案,让用户享受到个性化、私密性强又具开放性、兼容性强又易于管理的高科技服务,帮助用户实现办公及运营通信的现代化与网络信息化。

公司拥专注于IP多媒体解决方案的应用与实施,有IP多媒体通信系统(IPBX)、IP多媒体通信平台定制与搭建(运营、对讲广播、门禁、调度、音视频会议及与视频监控交互式应用等)、IP电话机、视频电话机、项目租赁、云通信及系统集成等服务。

电话:028-83110277

Q Q:86313858